您现在的位置:徐州党建网 >> 组织建设 >> 人才工作

【部长论坛】贺广启: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离不开一大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人才。须筑牢人才基础性支撑、激活人才关键性变量,以人才引领驱动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跃升。

坚持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引领驱动“方向盘”。统筹布局人才工作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强“人才办+部门+板块+高校+企业+科技镇长团”人才工作队伍,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一体推进,资金、项目、政策、考核整体谋划,最大程度凝聚人才工作合力。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塑造与之匹配的“金字塔型”人才支撑体系,发挥重大人才项目聚才用才的引领作用,重点抓好领军人才及团队、高技能人才、青年后备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创新力量。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改革。在人才评价机制上进一步“放开”,在人才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放权”,在人才激励机制上进一步“放活”,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建立异地孵化器、招才引智工作站,深化“飞地引才”“借智攻关”等方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强化系统思维,下好“四链”融合发展“一盘棋”。服务“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人才工作摆到市级“343”创新产业集群、区级“三大主导产业”等现代产业体系中去,瞄准工程机械电机电控系统设备等关键链点,编制“产业人才图谱”,收集重点企业需求,全力招引相关上下游、左右端高端人才团队,提升产业对人才的承载力和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做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激活“创新链”锻造“人才链”。挖掘高校院所富矿,积极构建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市场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落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撬动“资金链”保障“人才链”。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人才项目管理机制,更加高效便捷兑现人才政策,对接市“彭城英才”产业基金,协助人才企业争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贴”等科技金融产品,最大程度发挥资本撬动作用。

提升载体能级,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强磁场”。充分发挥园区引才聚智优势。用好园区人才工作“主战场”“主阵地”,搭建集人才招引、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对接平台和成果转化、科创服务、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落实场地、资金、税收等要素保障,支持高层次人才带资源、带团队、带项目、带技术落地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赋予其更多自主权,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链主企业整合高端人才资源、实施技术攻关,在创新攻坚中引进培育更多适应产业发展方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全域人才观念,探索建立“编制在高校,用人在企业”的人才引用共享机制,支持在徐高校院所来鼓楼创新创业,推动科研成果在鼓楼落地转化,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擦亮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名校名所行”等品牌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校园招聘等,不断提升以才引才、以赛引才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厚植发展沃土,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生态圈”。强化多层次的政策扶持。持续组织开展“送政策、问需求、听建议”专项活动,为人才提供“点对点”“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对已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跟踪了解,完善实施细则、提升实施效果。探索实施创新型园区(企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鼓励企业自主引进和培养人才,推动政策由支持人才向支持企业转变。打造高水平的双创环境。建立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机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精准化服务。整合人才服务职能,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融合融通,为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一揽子服务”。提供保姆式的服务保障。加快构建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区,鼓励各园区建设青年人才驿站、配套人才公寓。紧盯人才“关键小事”,建强专业人才工作队伍,协助解决人才项目申报、工商注册、户籍转移、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各类人才勇敢地闯、大胆地创、放心地干。

来源:交汇点新闻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