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二十大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顶层设计,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
五年来,徐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部署要求,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坚定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全区域全链条全周期做好“引育用留”文章,集聚引才增量、激发育才潜力、释放用才效能、发挥留才作用,奋力谱写好新时代“彭”聚英才、“城”就未来的徐州篇章。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强化改革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顶层谋划是引擎。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谋划引领,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保证。
——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持续加强。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中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中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充分发挥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作用,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持续加强。
——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印发《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555”引才工程推进机制的意见》《“555”引才工程及其他重点人才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徐州市人才引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整合全市人才政策,逐步构建起横向覆盖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等各条战线的人才队伍,纵向明确各层次人才相应标准、打通人才晋级空间的“横纵一体”人才政策格局。
——人才经费优先投入。2021年,市县人才投入从7.46亿元增至16.49亿元,兑现各类补贴和政策性资助9.1亿元;出台税务服务人才企业8项举措,健全完善有效配置的金融赋能机制;在苏北率先设立3.7亿元的“彭城英才”产业投资基金,推出“徐才贷”等金融产品,发放“人才贷”3.29亿元。
——人才品牌不断凸显。高质量举办首届淮海人才峰会,邀请院士专家、高校院所领导、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嘉宾参会,签约23项人才科技项目,通过“1+6+N”活动矩阵的举办,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的徐州人才工作品牌。
——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在《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首届淮海人才峰会发布的“彭城英才”新政,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人才及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统筹各类资源,为各类人才和人才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链条优质服务。
布局已定,落子有声。如今,我市党管人才优势逐步彰显,把做好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努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成为普遍共识。
优化升级政策体系 打造一流人才栖息地
当前,徐州高质量发展渴望人才,也高度重视集聚人才。在推进各类人才汇聚彭城的实践中,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功能是“引得来”的关键。
今年,我市全面放宽人才落户条件,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初级以上职称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人员,取消落户条件限制,可先落户后就业。加大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力度,2022年成功入选15名省“双创博士”,对全职来徐工作的全国重点高校和世界名校博士,直接认定为市“双创博士”,分3年给予12万元资助。
首届人才峰会现场发布的“彭城英才”新政,更是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领军人才扶持政策
给予最高2000万元项目资助;
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给予1:1配套奖励;
成长性好的人才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二次资助;
年薪60万元以上,根据对地方贡献等额予以奖补;
提供最高50万元知识产权专业服务。
——专门人才扶持政策
年薪6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10%的比例予以薪酬补助,连续3年;
专业技术人才每月最高3000元的薪酬补助,连续3年;
技能人才每月最高1500元的综合补贴,连续3年;
省级二类以上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最高50万元个人奖励;
——大学生毕业生扶持政策
在徐全职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博士后,3年内每年补贴10万元;
认定为市“双创博士”,3年内给予12万元资助;
每月最高2800元综合(生活、租房、专项)补贴;
来徐州创业,最高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来徐实训实习,给予1000元/人实习补贴。
——配套服务
对应享受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彭城英才卡”服务,其中领军人才帮助协调落实配偶就业、子女随迁和入学就读;
对应优先安排精装修人才公寓、人才优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购房补贴;
线下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线上运营“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系统,开通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提供一站式高效便捷服务;
提供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管理提升、税务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全周期赋能服务。
平台载体是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徐州在人才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以平台聚人才、以平台育人才,积极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今年,徐州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还创成了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基地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1个,江苏省大师名师工作室11个,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5个。
我市通过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2021年新引进领军人才698名、专门人才5260名、大学毕业生5.37万名,获得2021年徐州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创新奖一等奖。
2022年1-11月,全市新引进领军人才528人、专门人才4395人、大学毕业生4.7万人。
徐州高层次人才聚集速度越来越快,还缘于人才平台的承载力的不断增强。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挂牌成立;位于江苏淮海科技城核心区的淮海科创基地(徐州软件园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徐州科技创新谷成功建设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营,徐州生物工程学院等三所高校落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为培养顶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夯实基础。
2021年8月,淮海人才集团成立,定位为综合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力打造高端人才猎聘、高层次人才服务、创新成果转化等六大服务平台,不断推动淮海经济区人才总量快速扩大;
今年5月,首届徐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召开,活动期间共有300余家企业发布6000余个岗位需求,累计吸引海内外50万人次参与,架起企业与求职者对接“云平台”;
今年6月24日,徐州人才项目路演中心正式启用,可提供人才项目招引、投融资对接、成果转化推广等服务,为我市集聚创新人才、推动产才融合提供全新功能载体。同日,首期人才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会圆满举行。
为推动人才工作效率倍增、服务变革,让人才工作插上数字的翅膀,徐州率先开发建设人才赋能大数据平台。首届淮海人才峰会现场还举行了徐州人才赋能大数据平台首映式,这标志着我市大数据平台正式启用。
为持续完善“投、贷、险、保”联动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徐州发起“彭城英才”金融伙伴计划,17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启动“彭城英才”金融伙伴计划。
区域合作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淮海经济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加强区域人才创新协作发展,我市会同11家全国知名人力资源机构成立淮海经济区高端人才引进猎聘联盟,推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
树品牌,引人才,催活力。各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犹如强大的“人才引擎”,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 打造最优营智环境
“徐州惜才爱才的社会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处处能体会到尊重、时刻能感受到关怀,让我很有归属感。”这是江苏恩华药业集团副总裁许向阳博士来徐州就业创业的感受,也代表了很多来徐人才的心声。
如果说政策是人才“愿意来”的金钥匙,那么人才服务就是人才“留得住”的大舞台。
“从创新研发到生活服务,全方位保障为我们免除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埋头科研,奋力向前冲锋。”中国矿业大学职业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粉尘治理与职业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世航说。
“我申请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时,第二天就批下来了,资金到位也很快。”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帅回忆起申报相关补贴的过程,对“徐州速度”印象深刻。
“如果人才服务跟不上,企业很难发展这么快。”在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睢宁籍正高级工程师高正江从创办中航迈特粉冶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到实现销售额4700万元,用时不到4年。
在经开区,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浩月通过人才办“一对一帮扶”,解决了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
在云龙区,江苏莲洋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漆新华在接受健康体检后由衷赞叹:“每年都能享受高端医疗服务,真的非常给力。”
近年来,徐州真金白银引才聚才,真心实意服务人才,不断加大对领军人才及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构建全周期全要素的扶持体系。淮海人才峰会上,我市对2021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的12家人才企业,给予100万至300万元的二次资助,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发展的肯定和鼓励。”手捧奖金,江苏茂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崇秋对企业未来在徐州的发展充满信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徐州引进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徐州博康集团董事长傅志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他创建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建设光刻胶单体、树脂、电子级化学品/溶剂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中高端光刻胶材料研发和规模化生产企业,并以博康为核心在当地形成半导体产业园,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徐州让我找到了组织,家乡创新创业的氛围、爱才惜才的环境成就了我不断‘追光’的梦想。”傅志伟说。
“只要有梦想,徐州就支持你!”围绕人才管理、评价、激励各环节,徐州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
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徐州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等问题,充分释放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无数行业能手在徐州脱颖而出,找到人生出彩的机遇。
一个个“干事创业”的生动故事正在不断上演,一项项“拴心留人”的好事实事正在加快落实。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是徐州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的高度概括。
乘风破浪的徐州,需要更多人才勇立潮头。“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崔鹏说,迈入新征途,在人才事业发展的春天里,徐州将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情怀,汇聚人才强市合力,让人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因为人才的共同奋斗而更加灿烂绚丽。